查看原文
其他

“喉舌队伍”不要在“娱乐大众”中滑倒

JSWDG 京都闻道阁 2021-02-11

点击蓝字“京都闻道阁”免费关注  喜欢本文请豪转或点击文底赞赏


本阁主要作者文集(以新近发文文末索引为导航):曹旭李红旗易书生魏国强陈道曹昱蔡小俊丁福平衣珩舒立黄梓峰拂剑朝天曹开煊宇文成

本文作者/蔡小俊

 

不久前,笔者在《环球时报》看到一家英国权威媒体的观点,他们抽离出中国和欧美媒体的一种区别:欧美的媒体一味地娱乐和取悦大众,中国的媒体是教育和告诉大众。前者,“民粹主义”的盛行与“娱乐化”导向直接关联;后者,人心齐泰山移,能够凝聚力量、整合资源办大事。

这家英媒认为,欧美也应该放下身段,向中国模式问问路、取取经。

但咱这一边,挖空心思“娱乐化”取悦大众的,大有人在,包括一部分“喉舌队伍”——党媒。

 

 “指挥棒”不能变成“棒棒糖”

 

对于指挥棒,在县一级党媒中,有不少始终有一种错觉,觉得这个棒子在中央和上级手里,而把自己手里的“指挥棒”挥舞成了“棒棒糖”。

这类“棒棒糖”一味追求粉丝量,不惜牺牲整体客观性,不惜放下身段做八卦新闻,猎奇、甩包袱、做标题党,遵循“爆品至上”法则,特别是对微媒中“吸引眼球”“一惊一乍”“低俗庸俗取向”的套路,搞得神魂颠倒,从“淘宝体”、“咆哮体”、“hold住体”到“凡客体”、“甄嬛体”、“元芳体”,等等,不断追求着网络眼球。各种语体风靡网络,“喉舌队伍”的追风和将就,就显得吃品很差。

错把“指挥棒”变成“棒棒糖”,还可以美其名是“服务群众、接地气”;而另一种误读,不管什么内容,唯市场盈利马首是瞻,完全背离了中央和顶层设计的大指挥棒方向,忘了自己手中小指挥棒的存在。

笔者与同行,以及和我们自己一线的采编人员说起这些认知,认识和站位也参差不齐,作为辩题的话,正方反方都有。有的是嘴上不说,心里不以为然,觉得不炒作、不跟风、不蹭热点,不把“吃喝玩乐”做嗨了,掉粉显而易见,出局不可避免。也有的认为,县级党媒,传统媒体的报纸做做“正经报道”就行了,微媒体、公众号、移动端就不要强求。

不得不说,“棒棒糖”思维大行其道,是我们面临的融媒体发展新课题,也是政治思想工作新课题。

政工是抓人的工作,抓思想的工作,而融媒体是靠人去融去建生态,人的思想偏差了,融的质量和建的质量肯定打折扣。

思想阵地的占领,首要的就是要“占”,“占”住了就能“领”。领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们组织采编一线的人做解读,谈分享,效果还是立竿见影。所以,业务和政治思想工作,不必各敲各锣,融合起来做,潜移默化,不要担心别人理解不了,来龙去脉搞清楚,因果关系理顺了,站位也就出来了。

在县级媒体融合之路上,指挥棒握紧了,方能有效地防止“喉舌队伍”在“娱乐大众”中滑倒。对于“党媒思维”“喉舌思维”是不是只赢导向不赚人气,跟不上潮流和形势?是有些人想多了,当下移动端也不乏“权威推送”和“精英推送”,《人民日报》旗下的侠客岛,《环球时报》的环球网,口碑也是好得很。

 

“加和减”,要有我们自己的“算法”

 

当今都在讲算法,党媒作为“喉舌发声”和“权威发布”,对于“加和减”,必须要有自己的一套算法。

首先要解决算法不对的问题。一种算法是加粉,用“多少万+”作为影响力的通吃标准,甚至不惜运用“审丑”取向,赢得围观和叫座。即使是一则普通的群众爆料,也可能去往两个方向,既可能去往审丑的路上,也可以去往通畅渠道和解决问题的路上。

通过审丑,获得关注+,加得越多,危害越大。我们权威媒体不能“+”一堆负能量,这只会造成公信力和权威度的“—”,我们的算法和娱乐为生的自媒体算法不一样。

举个例子,我们曾宣传过一个基层干部,是组织部门认可的,但有村民拿着报纸举着手机找过来,说他没这么好,自己不认可。但自媒体上、朋友圈里即使造个谣,大家说过就过,或一笑置之,或转身就走。

因为党媒是权威发布,老百姓把你说的当回事,别人可以胡扯乱说,喉舌媒体的发声就是白纸黑字,“一粒沙子也不能掺杂”。

要是连党媒都媚俗了,不能一本正经地说话发声,老百姓还相信谁去。这种算法,我们必须懂。

另一种算法,“娱乐大众”和“服务大众”不能划等号。

加服务,就要冲着为人民服务这个原则,去锻炼和打造新闻队伍。是不是服务性的报道,取决于你是不是真正的服务性队伍,因为有真服务和伪服务之分。

什么是真服务,什么是伪服务。这个服务,是为百姓的民生民计服务,为刚需服务,而不能只理解为取悦群众。有时,貌似穿上“服务外衣”,但脱下来,是什么,有时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娱乐和媚俗,有时是热衷于围观与狂欢,有时是利益的输送,有时是负能量的倾泻。

我们要的算法,不妨再回过头来看看那家英国媒体的比较——前者,“民粹主义”的盛行与“娱乐化”导向直接关联;后者,人心齐泰山移,能够凝聚力量、整合资源办大事。这也是他们算法的反思。 


“普世价值”才是新闻队伍头顶上的“光圈”

 

一提到新闻导向,就认为是老生常谈,在县级党媒的队伍中,这种腔调挺有市场。对于新闻队伍,没有导向,就没有使命,没有使命,新闻人就是空心的。

导向和使命,并不是老生常谈的“概念化”。

新闻队伍,生产什么,责任是什么,使命是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那一定是推动世界向好的地方去,推动人往好的地方去,是一股正能量,是真善美,而不能是负能量。

归结一点,为真正的“普世价值”去做新闻,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温度满满的导向。

这种“普世价值”的推送和传播,公共媒体当仁不让。

在舆论场中,个人价值观表达重要不重要?

重要,但个人价值观表达不能代替公共媒体价值观表达。这也是党媒、权威媒体的使命所在。

个人价值观的表达和自媒体情绪是一对孪生体,其迎合自己或小众的片面印象,而不是大众,就显得不够整体客观。

现象一:坐在公共媒体平台上,带着自媒体情绪,进行个人价值观表达,这不合时宜却司空见惯,有太多这样的情形。

现象二:我们党媒中从事新媒体运作的同志,在微信表达和新闻推送中,对政务和党务的报道要求不屑一顾,甚至在导向有争执的时候,有时称呼“贵党”、“你们党”。

对于在党媒工作的新闻人,一定要搞清楚在公共媒体的站位,平台的所有权,是谁的;平台的使用权,是谁赋予的。

在微媒和移动端的浪潮中,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我们队伍中有一小部分人先去吃螃蟹,拥有了一定的自由,和巨大的话语权空间。但不加节制的个人价值观表达,就是公权私用。

作为党媒担当和权威媒体担当,媒体党委一定要站出来,把指挥棒拿出来,进行头脑风暴,先苦口婆心抓共识,老是不通不开窍的话,甚至需要“简单粗暴”抓落实,去伪存真,不换思想就换人。

只有这样,在媒体舆论场,公共产品的数量才能得到保证,公共产品的质量才有保障,大众才不会被自媒体的情绪所淹没,新闻队伍头上的这种“普世价值”光圈才会有光芒,大众传播的舆论场就会亮亮堂堂。 

推荐阅读本文作者其它文章:

慈禧太后巡洋舰今在何处 

水墨河豚

愿做“钝拙”的终生门徒


☆作者简介:蔡小俊,江苏扬中人,江苏省扬中市新闻中心副主任、《扬中日报》副总编,喜欢读书旅行,寻求认知同步,走在独立思考的路上。

本阁投稿邮箱:2259548970@qq.com,或直接通过小编的微信JSWDG6388传稿;文稿发布后,稿酬按读者赞赏数额照付。本公众号有同名新浪博客、微博、简书、今日头条和采编读QQ交流群687804626,有兴趣可以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